从跳着走到能跑步,从自卑到阳光,这一切变化源自于一个人,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陈华德。
为了能够帮助更多贫寒学子完成学业,黄沙尤利用学会的木工活,用课余时间为村民制作家具,收取微薄利润为贫寒学子垫支学杂费。对此,有人不解,可是他却说:“我是一名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教师,今天我帮助孩子一小步,改变的或许是孩子的一生。”
陆若泽的不幸曾被大量媒体报道:1岁多时,他因打翻烛台,导致大面积烧伤,3岁时右手手指、双脚脚趾粘连成了肉团。那时,陆若泽的生活两点一线,除了上学就是躺在床上。于他而言,正常行走和玩耍都是奢侈的,“活动只能用左脚跳着走”,就连上学都要70多岁的奶奶背3公里。别人小孩能玩的,他玩不了,“比如小孩打篮球,我只能蹲在场边看。”他说。
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,黄沙尤每天举着残疾的右手在黑板上努力练习粉笔字。为了节约粉笔,他自行购买了一支毛笔,沾着水,在黑板上不断练习,几十年下来,他落下了严重的肩周炎,犯病的时候,胳膊抬起来都很吃力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黄沙尤练就了一手漂亮的粉笔字。
通讯员 靳婷
他是这个山村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,名叫黄沙尤。他虽然已年过花甲,却依然站在三尺讲台上,继续给孩子们授课。
陆若泽从未想过,有朝一日自己能站起来正常走路。2月14日中午时分,他风尘仆仆地从肇庆怀集赶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,向“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”的医生们拜年,送上祝福。这样的“传统”已持续4年了,每次见面,陆若泽总会待上个把小时,和“救命恩人”说说自己生活的变化,询问他们的工作近况,“就像许久未见的朋友一样”。
黄沙尤回忆道,他工作的第一站是那社乡东烈小学。学校比较偏远,要步行近3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。学校破烂不堪,两间不足50平方米的土坯瓦房,瓦片破旧、门窗简陋,课桌椅残缺不全,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这里任教,师资力量十分紧缺。可是他却来了,成了一位每个月拿6元钱工资的教师。
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黄锦辉
红烛不息 余热不尽
在陆若泽眼中,陈华德就像是“爱我的爷爷”。“如果没有陈伯伯,我的生活不会是这样,不可能读大学,不可能参加运动,也许只能待在家里,躺在床上,连跳都跳不动了。”说到这,他哽咽了。
黄沙尤在给学生上课
“在他两三岁时,我就认识这个孩子。”陈华德难忘与阿泽的缘分。他说,当时阿泽的父亲抱着孩子来看病,“手和脚都粘连在一起,两只手向后背着,往上翻”。那时,陈华德叮咛家属要赶紧筹钱给孩子做手术。无奈陆若泽家贫,一拖再拖,错过了治疗黄金时机。
扎根乡村 播撒阳光
2011年5月,陈华德再次见到陆若泽,看着他实在可怜,四处“化缘”给陆若泽凑集20多万元医药费,最终完成了9次手术,让孩子恢复了正常行走的能力。
1975年3月,一个偶然的机会,黄沙尤踏上了三尺讲台。当时,黄沙尤就暗下决心:一定要克服缺陷,战胜困难,练好教学本领,做一个让家长放心、让学生喜爱的教师。
现在,陆若泽就读于岭南师范学院的数学系,梦想成为一名老师。医学的力量是巨大的。尽管他的右手只有4指,双腿还有2厘米的高度差,但这些都不妨碍他写一手好字和正常行走,“能跑400米,还能打羽毛球”。陆若泽说,自己和同学们相处得不错,时间抹去了自卑,现在的自己已“不再伪装”,不会用衣袖遮挡右手,学会了坦然接受身上的不完美。
23岁的陆若泽风华正茂,对未来有不少美好的设想。他渴望尽快实现财务自由,担起照顾父母责任,也希望有“自己的小家”,带着家人去丽江旅游……“我努力拥抱生活时,希望它也不要辜负我。”陆若泽说。
1991年,外出务工的亲戚回家,见识了黄沙尤的木工活,推荐他去大城市做木工,工资是代课老师的几倍。家庭生活并不宽裕的黄沙尤也曾动过外出发展的念头,可他心想:我走了,孩子们怎么办?于是婉拒了亲戚。他选择留下来,继续呵护山里孩子们的求知梦。此后,他服从教育部门的安排,哪里有需要,他就到哪里去,先后在6个学校任教。
“争气,阿泽很争气。”看到孩子阳光大方的样子,陈华德频频点赞。逢年过节的问候让陈华德知道,陆若泽是个懂得感恩的人,他支持阿泽的教师梦想,“这样的人做老师好,能用自己的故事去教导下一代,让社会涌现更多正能量。”
黄沙尤说,自己幼年上小学时,老师望着右手残疾的他,想教他用左手写字。可年幼的他却认真地对老师说:“老师,我也能像同学们那样用右手把字写好。”为了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把字写好,他把笔往残疾的拇指和食指缝中一插,吃力地拖着笔在纸上划动,反复练习。长此以往,他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缝隙间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茧,而他也终于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。
黄沙尤今年64岁。在他年幼时不慎跌入灶坑,右手被烧伤,手指粘连,变形严重,无法抻展,落下残疾。然而,他生性开朗,并不因此而自卑。
面对破烂不堪的学校,黄沙尤利用学会的木工本领,把学校修整了一番。看着大有改观的学校,家长们立即改变了对他的看法。第一堂课,黄沙尤用残疾的右手在黑板上写出了漂亮的粉笔字,瞬间就凭着本领折服了这些学生。第一次测试,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,家长们对他的教学能力更加信服。
如今,64岁高龄的黄沙尤,本已到退休的年纪,可他仍然坚持每天早早来到学校,做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,看一看可爱的孩子们。看到县里搞均衡教育,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,他立即和县教育局签订继续聘用合同,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。